From dd87622d99404936b20385c8ab1d2e47ba1494bd Mon Sep 17 00:00:00 2001 From: theagora Date: Fri, 2 Sep 2022 04:24:42 +0000 Subject: [PATCH] 0x14 Add _columns posts, Sep.02 --- .../2022-08-13-imperial-accomplice.md | 90 ++++++++++++++++ ...8-17-violent-repression-and-health-code.md | 83 ++++++++++++++ ...raine-war-momentum-tilts-against-russia.md | 101 ++++++++++++++++++ 3 files changed, 274 insertions(+)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3-imperial-accomplice.md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7-violent-repression-and-health-code.md create mode 100644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27-ukraine-war-momentum-tilts-against-russia.md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3-imperial-accomplice.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3-imperial-accomplice.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f570830f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3-imperial-accomplice.md @@ -0,0 +1,90 @@ +--- +layout: post +title : "帝国同谋" +author: "龚珏" +date : 2022-08-13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XvA3Iux.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乌克兰战争阴影下被审视的俄罗斯文化" +--- + +俄乌战争已进行到第六个月,两国在文化战线上的交锋虽不似真实战场上那般血腥与残酷,但依然激烈异常,开战以来未曾停止。 + + + +“去俄化”几乎成为乌克兰政府的官方文化政策。除了呼吁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活动完全抵制俄罗斯代表参加外,乌国内也迅速出台了全方位的去俄化政策法规。4月,乌克兰最高拉达(乌克兰议会)审议了“地名去殖民化法”,即规定涉及颂扬俄罗斯城市、历史、人物的乌克兰地名都需改名;6月,最高拉达又通过法案,禁止进口、销售俄联邦国籍作者的俄语书籍,禁止在公众场合演奏俄联邦国籍音乐人的作品(公开谴责俄罗斯入侵的作者除外)。 + +而在知识界,乌克兰知识分子对俄罗斯文化发起了猛攻,试图证明全面抵制俄罗斯文化的必要性。在许多乌克兰评论者看来,自乌克兰被俄罗斯吞并以来,俄苏当局都有意压制非俄罗斯文化,因此俄罗斯文化的繁荣在客观层面建立于帝国非主体民族文化被打压的基础之上。 + +而在当代俄罗斯,由于经济结构的限制,无论艺术家持何种政治立场,其作品几乎都免不了来自寡头的幕后注资,甚至俄当局也会积极赞助一些反对派色彩的作品,并将其推向国际市场,以打造国家的“软实力”,并营造出一种文化多元的假象。而由于寡头同时也是普京战争机器的钱袋子,因此乌克兰知识分子普遍认为,无论一位俄罗斯艺术家持何种政治立场,他的作品如今都注定沾上了乌克兰人的鲜血。 + +此外,乌克兰评论者试图从俄罗斯文学经典中找出各种拥护帝国与殖民的例证。最常被用来当作靶子的当属《致俄罗斯的诽谤者》(Klevetnikam Rossii; 1831)和《论乌克兰独立》(Na nezavisimost' Ukrainy; 1992)这两首诗。在前者中,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欢呼沙皇军队对波兰反俄起义的血腥镇压和帝国的扩张,并要求西方批评者不要插手“斯拉夫人内部的争吵”。而后一首诗则由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写于苏联解体之际,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其中借助大量典故和文体游戏恶毒地挖苦、诅咒了新独立的乌克兰及其历史、文化、民族身份认同。 + +随后的论证逻辑非常简单:既然俄罗斯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伟大诗人——且两人通常都被视为自由的歌手、帝国迫害的牺牲品——都如此赤裸裸地拥护帝国,那么自然可以推导出整个俄罗斯文化的“帝国性”与“殖民性”。再者,既然俄罗斯文化并不能阻止俄罗斯人轰炸马里乌波尔、屠戮布恰,那么它的“伟大人道主义传统”自然随之破产,被“取消”也就毫不冤枉。 + +> 如果说乌克兰知识界对抵制俄罗斯文化“外因”的分析多少点到了要害,那么对“内因”的论证实在难称严谨。 + +如果说乌克兰知识界对抵制俄罗斯文化“外因”的分析多少点到了要害,那么对“内因”的论证实在难称严谨。这也是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自我辩护的要点:战争的责任主要在普京,在苏联解体以来的“帝国幻肢痛”,而不在俄罗斯文化,尤其古典文化。只需换个视角,大可以在普希金、布罗茨基和其他被诟病为帝国主义者的经典作家笔下找到许多反帝国的作品,因为伟大的创作者本身就是复杂、多元的,“帝国性”自然也不是俄罗斯文化的唯一面相。 + +同时期英、法文学中的帝国元素远甚于俄罗斯文学,但如今两国在切割、反思帝国遗产方面都遥遥领先俄罗斯。至于说俄罗斯士兵犯下的战争罪行,这恰恰是因为俄罗斯兵源普遍来自贫困地区,而那里的民众大多未曾受过体面教育,因此根本无从谈起俄罗斯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是否对他们产生影响。 + +不过这些辩解并不能让乌克兰知识界满意,反而促成了他们的进一步论证:既然连俄罗斯自由派知识分子都拒绝反思俄罗斯文化,这恰恰体现了俄罗斯文化“帝国性”的根深蒂固。就连稍持不同意见的乌克兰知识界名流也未能幸免:洛兹尼察(Sergei Loznitsa,目前最具全球知名度的乌克兰导演之一)因呼吁不要全面抵制俄罗斯电影而遭乌克兰电影学院除名;而阿列斯托维奇(Alexei Arestovich,军事博主,乌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开战后成为乌克兰第一“网红”)亦遭遇各界口诛笔伐,仅仅因为他在直播中称乌克兰若只想建设“大国小文化”、拒绝俄罗斯文化,那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 +![image1](https://i.imgur.com/sRBDJWI.jpg) +▲ 2013年3月8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博物馆)馆长皮奥特罗夫斯基(Mikhail Piotrovski)出席沙皇彼得展览开幕式 + + +### “进攻” + +正当俄、乌知识分子就俄罗斯文化是否应为入侵负责而争吵不休,俄官方报纸《俄罗斯报》(Rossiiskaia gazeta)刊发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博物馆)馆长皮奥特罗夫斯基(Mikhail Piotrovski)的一篇长访谈,赤裸裸地鼓吹帝国和战争。 + +艾尔米塔什是俄罗斯在国际上最具知名度的博物馆,而皮奥特罗夫斯基院士则出身贵族世家,是苏俄阿拉伯学权威。尽管他此前就常参与普京的助选活动,但开战后俄罗斯知识界仍期待他即使不公开反战,也要挺住压力保持体面的沉默。结果他的这篇访谈震惊了舆论,也让俄罗斯知识分子先前的种种辩解之辞相形之下显得苍白无力。 + +皮奥特罗夫斯基先是为艾尔米塔什因开战来保持沉默而遭批评感到忿忿不平,他认为这是西方对俄罗斯文化“绝对竞争力”的嫉妒,随后他自豪地谈起俄罗斯各大博物馆此前在欧洲举办的一系列特展:“这就是强大的文化进攻,一场独特的‘特别行动’(俄罗斯宣传系统将入侵乌克兰的战争称为‘特别军事行动’,且民众被禁止使用‘战争’一词来称呼此事件)……我们就是在进攻。没人可以阻挠我们的进攻。”尤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巴黎举办的特展在他眼里就是“在布洛涅林苑(Bois de Boulogne,巴黎城西的大型森林公园)上空飘扬的俄罗斯国旗”。 + +皮奥特罗夫斯基院士用极度军事化的语言将文化交流与国家软实力的“进攻”趋同,他没有(或假装没有)意识到,正是其语言中暴露出的这种将文化用作武器的潜意识才是俄罗斯文化遭普遍抵制的真正原因,反而沿用了克里姆林宫的惯用宣传话术,将俄罗斯从加害者转变为受害者——俄罗斯文化只不过成了黑命攸关运动(BLM)以来取消文化的又一个牺牲品而已。 + +“我们全都是军国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国家,我应该与其同在。” + +在他看来,黑命攸关运动“有些可笑:值得为殖民主义一直这么忏悔吗,毕竟殖民主义也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由黑命攸关运动引发的“取消文化”势必走进死胡同,而俄罗斯“正好撞到了枪口上”,因此欧美便决定转而“取消”俄罗斯。皮氏多次将“取消文化”在欧美的盛行比作“苏维埃瘟疫”,而俄罗斯因为吸取了历史教训,不会重蹈覆辙,于是最终这场文化战争就会变成他们的“单方面行动”。然而“柴可夫斯基反正是取消不了的”,“恰恰因此我们正取得胜利”。 + +在说完漫长的有关俄罗斯文化影响力和文物保护的独白后,这位院士馆长终于转入克里姆林宫最渴望听到的壮丽尾声:“我们一直在退让,退让,现在终于无处可退了……我们国家正在完成伟大的全球性转变。而我们也与它共同参与其中。”随后是这位院士对帝国和战争的大声欢呼:“我们全都是军国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最重要的就是我的国家,我应该与其同在。我有时会重复有一个好战国族主义(jingoist)公式:无论国家怎么样,它都是我的国家……战争一方面是流血和杀戮,但另一方面也是人与国族的自我确立。每个人都想要自我确立。……我们所有人终究都是被帝国传统养育的,而帝国将许多民族、许多人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是非常诱人的。” + +皮奥特罗夫斯基最后的陈述完全契合最经典意义上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涅夫佐罗夫(Alexander Nevzorov,俄罗斯国家杜马前议员,著名记者,开战以来其Telegram频道始终高居俄罗斯媒体人引用榜首位,因反战言论而被俄当局通缉,后与妻子一同加入乌克兰籍)给出了最一针见血的评论:“法西斯敲响了艾尔米塔什的大门……而门为它打开了”。 + +![image2](https://i.imgur.com/va45roT.jpg) +▲ 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 +俄罗斯知识界对这位院士馆长发言的法西斯性质几乎没有任何讨论,但也有俄罗斯评论人士表达了同情而非谴责——开战以来,俄罗斯的国立文化机构负责人几乎都要依次表态过关,而皮奥特罗夫斯基尤其能感受到压力和恐惧——2017年联邦安全局(FSB)曾多次搜查博物馆,据皮氏自己当时所言,这是因为“博物馆里骗子太多”。而表态不过关的下场所有人都明白——就在皮奥特罗夫斯基的访谈刊出后一周,近年来莫斯科话剧界最耀眼的明星剧院“果戈理中心”(Gogol-Center)就因主创人员坚持反战立场而被当局强行关闭。而因反战乃至沉默而被禁止登台的演员、音乐人更是数不胜数。 + +然而皮奥特罗夫斯基早已不是第一次发表类似言论。早在2018年,他就在一次访谈中坦诚,作为“世袭俄罗斯贵族”,当“真理”和“国家”发生冲突时,他当然会站在国家这一边。更何况对于一次应付上级的表演性发言来说,皮氏的调门未免也显得过高。不过最值得探究的或许并非这位世袭贵族院士馆长到底是否发自肺腑,而是其观点与俄罗斯民间拥战情绪的暗暗契合。 + + +### “积怨” + +无论是官方背景、信誉素来可疑的全俄民意研究中心(VTsIOM),还是反对派背景、被俄当局打上“外国代理人”烙印的列瓦达中心(Levada-Center),开战以来做出的几次民调结果都让人瞠目结舌:支持战争的俄罗斯民众比例始终在70—80%的高位徘徊。尽管有许多社会学家指出在俄罗斯当前的高压氛围下,类似调查都无法准确摸清民众内心的真实想法,但类似结果给观察人士带来的震惊仍不亚于开战本身,俄罗斯知识界则开始讨论这种拥护战争的集体潜意识背后的深层原因。 + +“积怨”(ressentiment)在类似讨论中,几乎成了所有人都会提及的理解当代俄罗斯的核心概念。最初将这个法语名词引入学术话语体系的是尼采,他在《论道德的谱系》(Zur Genealogie der Moral;1887)中将“积怨”概括为一种奴隶和弱者的道德意识:“道德中的奴隶起义开始于积怨本身变得有创造力并表现出价值之时:这样一些造物们的积怨,他们不被允许有真正的反应,即有所作为地反应,而只通过某种想象的复仇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所有高尚的道德都是从一声欢呼胜利的‘肯定’中成长为自身,而奴隶道德则从一开始就对某个‘外面’说不,对某个‘别处’或某个‘非自身’说不:这一声‘不’就是他们的创造行动。”(赵千帆译文,“积怨”原作“怨恨”)。此后,舍勒(Max Scheler)在其《道德意识中的积怨与羞感》(Ressentiment und Schamgefühle im moralischen Bewusstsein;1912)中将“积怨”概念系统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预言了一战失败后德国将会经历的“魏玛积怨”。 + +在一些评论家看来,积怨几乎贯穿了整个俄罗斯近现代历史——一方面农奴制的压迫使得俄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对内积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国家”,俄国始终得不到发达国家世界的完全接纳,导致了国家层面的对外积怨。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Zapiski iz podpolia;1864)到邪典导演巴拉巴诺夫(Alexei Balabanov)的帮派片《兄弟》(Brat;1997,2000)二部曲,积怨也一直是俄罗斯文艺作品中绕不开的主导动机。而将民众的对内积怨转化为国族层面的对外积怨,则始终是俄国统治者的拿手好戏。对内积怨的失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苏联早年的一次次血腥清洗,而当苏联解体后,失败的政治、经济转型让俄罗斯民众重新陷入赤贫和彻底的无权状态,而普京主义通过对媒体宣传的操控,成功将“西方的打压”塑造成俄罗斯一切苦难的来源,从而把民众的对内积怨转化为对外积怨。 + +![image3](https://i.imgur.com/w72YpkR.jpg) +▲ 2022年5月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红场胜利日阅兵式上讲话 + +当昔日荣光果真以对乌克兰发动战争的形式“重演”,战争首先得到的就是积怨的宣泄和普遍的欢呼。 + +近年来俄罗斯民间极为流行的国族主义口号“我们可以重演”(Mozhem povtorit)或许最能用来阐释这种积怨情绪。“重演”的对象是二战,但对普京宣传机器形塑而成的俄罗斯民众的集体潜意识而言,二战与其说是共产主义苏联战胜了纳粹主义德国,毋宁说仅仅意味着“我们”战胜了“他们”;与其说是造成两千六百多万同胞死难的巨大历史悲剧,毋宁说是国家历史上难得的高光时刻,因此当昔日荣光果真以对乌克兰发动战争的形式“重演”,战争首先得到的就是积怨的宣泄和普遍的欢呼。 + +对积怨由内而外的转化而言,最必要的手段就是扮演受害者(victim play),这样才能让民众将个人生活中所受的屈辱转化为对国家在地缘政治中所受(真实或虚假的)“屈辱”的共情。因此对皮奥特罗夫斯基和拥战的“沉默的大多数”民众来说,与乌克兰的战争绝非俄罗斯主动侵略,而是它一再退让,直至无路可退的结果。此外,皮氏在访谈中还不断提及20世纪初俄罗斯富商收藏家莫罗佐夫(Morozov)与休金(Shchukin)对当时欧洲画坛的巨大影响,随后谴责西方国家不遵守商业信用和法律条款,试图在莫罗佐夫特展结束后扣留画作,并诱导读者将此事理解为西方“取消”俄罗斯文化的又一个例证。但他几乎一直在回避一个事实,即他们的个人收藏是被布尔什维克抄没充公后才流入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而欧洲国家之所以试图扣押这些画作,正是因为两位收藏家后人发起的诉讼。 + +积怨常被拿来与同样在帝国崩溃后迸发的“复仇主义”(revanchism)和“领土收复主义”(irredentism)这两种意识形态进行比较。但不同于通常有着更为清晰目标的后两者,积怨往往只追求纯粹泄愤式的否定。正如尼采所界定的那样,积怨本身并不生成正面价值,它的价值就是对他者、“敌人”价值的反应/反动(Reaktion)。因此每当俄罗斯与西方交恶,西方的最新现实便会成为俄罗斯积怨的首要攻击对象——而这种现实在眼下的代表自然就是平权运动和取消文化。甚至连俄罗斯的知识阶层也无法摆脱这种积怨情绪,皮奥特罗夫斯基对取消文化和黑命攸关运动的揶揄绝非孤证。 + +就在俄乌战争打响前一年,著名戏剧导演博戈莫洛夫(Konstantin Bogomolov)亦曾撰写长文《劫掠欧罗巴2.0》,将如今的欧洲称为由“酷儿活动家、女权狂热分子和环保精神变态”组成的“伦理(第三)帝国”(eticheskii Reikh),在引发巨大争议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亲建制乃至以自由派自居的知识分子的附和。 + +而在俄乌战争中,积怨的这种纯粹否定倾向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俄罗斯根本没有清晰而连贯的战略目标。无论被俘的普通士兵还是被外媒逼问下的驻外使节,都坦陈自己不清楚这场战争的目的何在。俄军在布恰的屠戮、对马里乌波尔和顿巴斯前线城市基础设施毁灭式的破坏似乎都表明,俄罗斯知道自己并非前去“解放”乌克兰,甚至未曾认真打算进行长期占领,它唯一想做的,就是宣泄自己的积怨,对世界喊一声“我们可以重演”。 + +很难说凭皮奥特罗夫斯基的访谈和当代俄罗斯民众的积怨集体潜意识,就等于验证了乌克兰知识分子关于俄罗斯文化“帝国性”原罪的论断,但彻底反思帝国和殖民遗产,仍是俄罗斯知识阶层到普通民众在未来必须直面的挑战。尤其当俄军在战场上逐渐显出败势,普京的帝国复兴梦很可能将惨淡收场之际,如何摆脱积怨意识的致命轮回,如何避免它酿成下一场历史灾难,可能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 +(龚珏,俄罗斯科学院博士生,俄罗斯文学研究者、译者)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7-violent-repression-and-health-code.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7-violent-repression-and-health-code.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951734e1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17-violent-repression-and-health-code.md @@ -0,0 +1,83 @@ +--- +layout: post +title : "暴力镇压与健康码" +author: "卷土" +date : 2022-08-17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jkcGwsO.jpg +image_caption: "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维权是当下中国各地维权事件的代表;看似严密的极权主义监控体系背后潜藏着改变的力量。" +description: "经济下行期的维权抗争能否突破国家的管控?" +--- + +炎炎夏日,酷热难耐,极端高温天气下中国的社会氛围也愈发躁动,显现出某种经济与社会危机征兆。 + + + +早在3、4月份,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和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商户相继发起关门罢工和聚集抗议的行动,要求市场运营方减租、延租和退租,因为受疫情影响,各地的封控措施导致物流中断,往年的旺季不再,春装销售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商户损失惨重;5月份,台资企业广达上海厂区连续爆发两次工人骚乱事件,起因是闭环复工使得工人长期被关在厂区内追赶产量,封控太久,有的想要返乡,有人对工资和加班费有争议,这些问题公司未能脱产解决,导致工人把矛头转向企业的台籍管理干部,一度冲进他们的宿舍闹事泄愤。 + +到了7月份,更大的危机爆发,近3000名村镇银行储户突破重重围堵,抵达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分行外维权,以及蔓延全国的300多个烂尾楼业主展开集体断贷行动。这是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它不但揭露了地方金融和房地产领域的监管腐败,而且也表明当民众的根本经济利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有组织的反抗仍有机会冲破政府精心打造的刚性维稳体制来。在数字极权主义日甚一日的环境下,这一点对分析中国社会的矛盾冲突及其走向具有启发意义。 + + +### “整治”群体性事件策略变化 + +> 明显的镇压行动的升级反映的是政府对群体性事件认知的根本变化,即从经济利益冲突转向意识形态斗争。 + +群体性事件是观察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本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群体性事件一度此起彼伏,万州事件、瓮安事件、石首事件、新塘事件等都以暴烈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凸显官民冲突的严重程度。由于这些问题在政治上的敏感性,国内学术界只有少数学者研究抗争政治的生发原因和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学分析,比如于建嵘将群体性事件划分为维权行为,泄愤事件和骚乱;也有学者针对具体的抗争个案提出依法抗争、以法抗争和以“气”抗争等概念。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具有启发意义,但从另一面反映出一个尴尬的现实,即在社会转型期,无组织的抗争行动高发,但这些事件很少能转化成有组织的社会运动。 +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各不相同,其治理机制需要对症下药。过去十年,轰轰烈烈的反腐和脱贫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的被剥夺感,减少了泄愤和骚乱事件的发生。但是,基于利益的反应性抗争依然存在,而且农民和工人的以法抗争、以理维权都是在既定的法律规则下诉求自身的权利,使其具有很大的正当性,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上访和工人维权都是地方政府维稳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形式包括谈话说服、跟踪监视、人身控制等,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而分级实施。 + +由于这种地方化应急式的维稳策略目标在于压制社会矛盾的影响,如减少上访,避免舆情,并不能解决制造问题的结构性原因,结果就是无法在根本上消除群体性事件。因此在习近平时代,政府把矛头指向了支持协助农民工人集体抗争的维权律师、NGO和学生组织,通过大抓捕、电视认罪、判刑入狱等强硬手段阻绝不同社会主体的联结与互助。 + +明显的镇压行动的升级反映的是政府对群体性事件认知的根本变化,即从经济利益冲突转向意识形态斗争,主观上认定公民维权有境外势力的支持,有潜在的所谓颜色革命的威胁,因此每当群体性事件发生时,不管诉求为何,抗争者都容易被污名化,而且使用暴力手段也成为常态。 + +用泛国家安全的概念来应对民众的集体抗争或社会运动是一个用起来有效的工具,对任何社会问题,只要升级到维护国家安全的层面,政府在处理的时候不但可以回避真实的结构性的原因乃至背后的腐败,又可以恣意使用镇压手段而逃避追责。但这种处理方式也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抽象地说就是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脱离了法治的轨道而变得政治化,让政府失去公信力;而在实践中,政府变得更加依靠强力来控制抗争者,导致矛盾激化。 + + +### 群体性事件与国家安全 + +> 本质上是利益诉求的群体事件为何频繁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帽子? + +加拿大学者王惠玲的研究表明,为了规避政府的责任和降低成本,外包镇压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惯用的方式来应对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反抗。她提出了两种外包工具,即黑衣人(thug-for-hire)和群众动员(mobilizing the mass)。所谓黑衣人是指在抗争现场出现的身穿黑色保安服的不明身份人士,以每日言语骚扰、暴力骚扰、破坏公物、殴打甚至杀人的方式来逼迫钉子户;而群众动员有别于直接暴力,是诉诸于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压力,利用基层党员的思想工作以及社区有影响力的人士,比如朝阳群众,来对钉子户施加精神压力。 + +7月10日数千名来自全国的村镇银行储户聚集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支行外维权,打出的众多标语中有两条就是“反对权力任性,反对河南省政府联合黑社会暴力殴打储户”,“抵制河南警察暴力对待储户,反压迫,要求人权法治”,这是他们之前近一个月去河南银保监局维权时被拦截、被软禁的真实反映。 + +这次储户们维权现场同样被一群“白衣人”围住拳打脚踢,发生流血事件。这些人的身份成谜,但竟能在警方的默许下暴力拉扯,可见不一般,网上也有传言说他们是来自警校的学生,提前学习执行维稳任务。这个案例有力证明在经济社会危机愈发严重的时刻,暴力镇压已经成为各地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手段,背后折射出政府有效治理工具的不足,这与学术界鼓吹的社会治理创新形成鲜明对照。 + +本质上是利益诉求的群体事件为何频繁被套上危害国家安全的帽子?从政府的广义解释来看,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群体性事件顾名思义是有很多人参与,需要形成一定的组织领导结构进行指挥和统一行动,仅这一点而言就是极权政府无法容忍的。以劳工抗争为例,上世纪80年代席卷波兰的团结工会罢工运动是引发“苏东剧变”的重要推手,这对中国来说是深刻的教训,基于此,政府一直把农民工的集体行动和独立工会视为大敌。 + +过去几年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手段根除劳工NGO生存的土壤,包括切断境内外资金资助,逼迁办公室和活动场地,抓捕审判活跃的劳工活动家等,导致一批在广东存在了二十多年,为农民工维权作出很大贡献的NGO被迫转型关闭。此外,即使宣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毛左青年也因为声援佳士工人组建工会的运动而遭受严酷镇压,根本原因是在一个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中,农民工的工业公民权并没有实际的制度性保障,当他们抛弃官方的修正版马克思主义而用毛主义来武装头脑,并试图组建独立工会时,这必然被政府视为对政权安全构成挑战。 + + +### 健康码与郑州储户维权 + +在常规监控和疫情防控的双重措施下,仍然有数千名储户出现在郑州维权,做到这一点着实让人惊讶,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组织性,行动很有策略。 + +阻绝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动员能力是政府治理的命门所在,而不断进化的数字监控技术提升了政府预判、介入、分化、瓦解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早在2003年,公安部门就启动“金盾工程”来搜集全国人口数据,随后各地又大规模实施“天网”、“雪亮工程”、“平安城市”等计划,让监控摄像头遍布每一条大街小巷,利用语音和人脸识别技术来掌握重点人群的动态。此外,公安部门强迫式要求个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以防境外诈骗的名义接管手机上的隐私数据,使得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下。 + +过去几年,P2P暴雷引发的维权事件不在少数,对此政府内部也形成一套自动识别投资者,阻挡其上访的响应系统。前些年有一位朋友从广州去北京出差,在鸟巢国家体育场刷身份证时被拦下,因为系统显示其曾经投资暴雷的互联网金融,存在上访的风险,需要专门排查,等她回到广州后又接到居住地派出所的电话,调查她去北京的目的。尽管她已经自认投资失败,不再追究,但因为她的名字一直存在在金融难民的维稳名单上,正常的出行生活一直受到干扰。 + +这次河南村镇银行暴雷的维稳方式也如出一辙,全国各地的储户们都接到属地派出所的电话,要求他们不要串联,不要聚集上访,这是典型的对群体性事件的识别和预判,尽力掐断任何沟通、串联的意图和行动。 + +健康码的应用给政府提供了一个覆盖全民的治理工具,以疫情防控的名义,红黄码起到了电子镣铐的作用,令行禁止,有绝对的权力。面对如此诱惑,严重依赖监控治理的政府不可能不滥用这个机会,河南给各地的储户赋红码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只是汹涌的反对声音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受到健康码的约束,此例一开,人人自危。其实,中央政府也未必能抵挡健康码的权力诱惑,只不过疫情还没有结束,如果健康码的公信力被削弱,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压力。但这种建立在民众让渡隐私基础上的全方位监控体系会以其他的面目出现,比如广东省今年3月就在强制性推广粤居码,由居委会和辅警上门搜集所有常住和流动人口的信息,虽然不叫健康码,但功能类似,没有粤居码不给租房,对每一个人都做到精准监控,又不受防疫的限制。 + +在常规监控和疫情防控的双重措施下,仍然有数千名储户出现在郑州维权,做到这一点着实让人惊讶,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组织性,行动很有策略。比如他们制作的标语是精心设计的,包括“楼阳生有通天关系就可以办训诫中心、无访村、赋红码?”和“反对楼阳生掩耳盗铃的三零政策: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这两条标语是把维权的诉求对象限定为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并现场呼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调查河南。这个策略背后的逻辑在中国的上访维权运动中很常见,即办坏事的是地方政府,请求中央政府主持公道。 + +此外,“反对河南政府腐败、暴力,40万储户在河南破灭了中国梦”、“反对河南省政府的迫害,要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这两条标语不但直接控诉河南政府镇压储户维权,而且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正当化他们的行动,这种隐晦的政治化表达目的同样是激起中央政府的介入。最特别的是储户们打出了英文标语,这在群体性事件中非常罕见,在现在的舆论审查环境下,求助外国媒体算是绝境下的选择,放手一搏。 + +尽管村镇银行储户遭到大批警察和穿黑白色便服的不明身份人士的共同镇压驱赶,甚至有的抗争者被打伤流血,但这次精心组织、突破重围的集体维权成功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支持和报道,现场图片和视频实时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传播,给政府带来巨大的压力,当天警方就通报逮捕了一个犯罪团伙,之后几天政府也宣布分批次垫付与提取存款的方案。由此可见,7月10日发生的储户第四次集体维权是一个转折点,让河南和中央政府认识到,强力镇压的边际效用在递减,一方面是涉及到的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个阶层都有,维权的动员资源较多,另一方面存款是很多储户的身价性命,只能豁出去,维权的意志坚定。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让这起群体性事件在重重围困与控制之下发生。 + + +### 经济下行与维权高峰 + +製造業外遷和土地財政難以爲繼,打開了中國經濟社會危機的潘多拉魔盒,農民工討薪、大學生失業、金融難民討債,預示着更多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 +相比于十年前,现在政府对社会的监控技术和手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任何有组织的抗争行动的阻断和打击能力都大大增强。但是,即便如此,像储户维权这样的群体性事件仍然有机会发生,这说明社会控制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盖社会危机的爆发。 + +尽管宣传部门费尽心思鼓吹一派盛世景象,但眼下的中国已然开启了一个下行周期,过去一度维持经济发展的两个支柱:人口红利和房地产都开始急剧转折,制造业外迁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打开了中国经济社会危机的潘多拉魔盒,农民工讨薪、大学生失业、金融难民讨债,预示着更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国劳工通讯的数据显示,过去6个月全国各地共记录到超过420例不同规模的抗争,其中讨薪罢工占大多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严格的清零措施导致企业订单急剧下降,经营困难,朝不保夕。 + +由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这几年对中国的集体抗争和社会运动的研究明显停滞,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尽管政府手中有非常丰富的镇压工具包,但这是建立在地方财政充盈的基础上,无论是外包是镇压,还是维持人数高达400万的辅警队伍,都需要耗费不菲的成本。但是,受疫情防控的影响,中国地方财政状况恶化的速度加快,公务员和国企事业单位开始普遍降薪,支撑维稳力量扩张的财力基础也遇到瓶颈。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工资低、待遇差的辅警也会走上街头讨薪,毕竟防疫志愿者“大白”讨薪已经多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抗争维权事件很快会迎来新一波高峰。 + +相比于无组织的泄愤和骚乱,有组织的抗争运动更有社会进步意义,就这一点而言,总结、传播成功的维权事件的经验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关怀。因此,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维权是中国各地正在发生的各类抗争维权事件的代表,证明中国看似严密的极权主义监控体系背后仍然潜藏着无穷的改变的力量,而如何凝聚更多改变的力量推动国家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堕入历史的深渊,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思考与行动。 + +(卷土,左翼视角的中国政治与社会观察者,关注劳工,性别,族群等议题)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27-ukraine-war-momentum-tilts-against-russia.md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27-ukraine-war-momentum-tilts-against-russia.md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94eba54 --- /dev/null +++ b/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27-ukraine-war-momentum-tilts-against-russia.md @@ -0,0 +1,101 @@ +--- +layout: post +title : "俄乌开战半年 天平倾向乌方" +author: "Marcus Walker & Gordon Lubold" +date : 2022-08-27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VABYDka.jpg +image_caption: "俄罗斯保持著火力优势,但乌克兰开始获得主动权,而且西方国家依然在对乌克兰提供稳定的军事和财政支持。" +description: "After Six Months of War in Ukraine, Momentum Tilts Against Russia" +--- +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已满六个月,更多迹象表明,军事和经济战场上的天平正向乌克兰及其西方支持者倾斜。 + + + +这场俄乌之战是二战以来欧洲国家之间规模最大的战争,尚无法预见其带来的伤亡和破坏何时才是尽头。乌克兰仍在苦苦应对俄罗斯的原生火力优势,但乌军在接受更多西方武器的同时,正越来越频繁地打击俄方的后勤补给线和基地,包括在克里米亚。 + +位于克里米亚的俄罗斯黑海舰队(Black Sea Fleet)总部上周六遭遇了无人机袭击,近来有诸多类似的迹象表明,俄军后方越来越容易受到乌克兰的攻击。 + +尽管有人担心,战争久拖不决以及能源和食品价格日益上涨可能会破坏西方世界的团结,但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政界和民众仍强力支持乌克兰。 + +特别是,美国正以稳定增长的数量向乌克兰输送先进武器,如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High Mobility Artillery Rocket System,简称:海马斯),并提供关键的财政支持。美国上周五又宣布向乌克兰提供近8亿美元军事援助,包括无人机、火炮和弹药。该援助方案首次纳入了扫雷设备和战术车,表明美国正以新的方式武装乌克兰,以助其夺回失地。 +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防务研究组织CNA的俄罗斯研究项目负责人Michael Kofman表示:“俄军的作战势头已大大衰减,并重新部署了大量部队,以应对乌克兰可能在乌南部地区发起的进攻。” + +“我觉得不存在顺势陷入僵持的和局结果,”Kofman说,“我认为,在冬季到来之前至少还有一个阶段的战事。” + +这一努力的结果还远未明朗,但俄乌冲突的命运现在取决于乌克兰人能够取得怎样的进展。 + +据信自俄罗斯2月24日发动全面进攻以来,双方伤亡士兵均数以万计。与乌克兰相比,俄罗斯在补充兵力和物资损失方面更为艰难,只能依靠雇佣兵、附庸民兵和旧坦克填补缺口。俄罗斯经济正面临较西方国家严重得多的衰退。 + +这场战争的部分结果似乎已尘埃落定。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试图恢复俄方历史上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以此改写冷战结局,而这番尝试已告失败。相反,他发起的入侵乌克兰之战促使几乎整个欧洲团结起来反对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北约)也因此重新焕发生机,该组织准备批准瑞典和芬兰成为新成员。 + +有大量证据显示俄罗斯对乌克兰人犯下暴行,再加上普京把能源、食品甚至核安全当作武器,他的政权已成为整个发达国家中的弃儿,但在对西方抱有深深怀疑的南半球却并非如此。 +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维持至今,可以说已经在政治上取得胜利,这让俄罗斯和许多西方国家政府都始料未及,这些国家原以为基辅方面在俄罗斯的进攻下会很快崩溃。这场战争强化了乌克兰独特的民族认同感,坚定了该国把国内经济、政治和安全安排转向西方的决心。 + +但乌克兰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最终结果仍然不确定。俄罗斯仍拥有数量远超乌克兰的大炮和炮弹。穿越开阔地带的困难使乌克兰很难夺回被占领的土地。基辅方面认为,西方的军事援助,特别是来自欧洲的援助仍缓慢且不顺畅。许多西方决策者仍旧怀疑,如果西方的支持不达到一定程度,乌克兰能否取得军事胜利,而此类程度的支持可能会引发西方与俄罗斯的直接战争。 + +拜登(Joe Biden)政府从一开始就很谨慎小心,一直断断续续地向乌克兰运送武器,在经过数周甚至数月的深思熟虑后才肯提供海马斯等更先进武器,原因是美方担心战事升级或武器可能落入敌手。这种三思而后行的做法让美国受到批评,认为其最初的行动不够迅速,而美国官员辩称,他们正在尽快将物资运往乌克兰。 + +严重受损的乌克兰经济已经开始稳定下来,但该国政府极度缺钱,部分原因是欧盟尚未兑现财政援助承诺。如果为了支付战争开销而开动印钞机,有可能会损害乌克兰货币。 + +这场战争最严重的经济后果要到2023年初才会在欧洲充分体现,目前欧盟正在拼命为没有俄罗斯天然气的生活做准备,而到了冬季,欧盟就将迎来大考。 + +不过,在一场消耗战中,各方都感到痛苦是正常的。问题是哪一方能坚持更久并能够将其意志强加于另一方。 + +随著夏季结束,乌克兰的保卫者们正显示出一种新的能力,可以深入俄罗斯防线后方进行打击,包括在克里米亚以及乌克兰南部被俄罗斯占领的赫尔松地区。 + +俄罗斯在乌东部顿巴斯地区的攻势正在失去动力。莫斯科方面不得不重新部署其部队,以巩固在乌克兰南部的脆弱阵地。然而,对乌克兰士兵来说,从俄罗斯占领者手中夺回大片领土仍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 +前法国官员、总部设在巴黎的战略研究基金会(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的特别顾问Francois Heisbourg说:“乌克兰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增加。但我们还不知道他们能如何对其加以利用。”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的顾问波多利亚克(Mykhailo Podolyak)在接受采访时说,乌克兰在南部地区的反攻不会是对俄罗斯防线的大规模正面进攻。他说,乌克兰将试图复制在保卫基辅时使用的战略,即通过游击等战术攻击俄罗斯前线后方的后勤,以削弱俄罗斯作战能力并迫使其撤军。 + +“俄罗斯人需要弹药、燃料和靠近前线的战地指挥部。我们先摧毁俄军的燃料和弹药库,他们会乱成一团,因为没了指挥部,这已是一支士气涣散的军队。然后再开始进攻,把他们分割开来,再逐个击破,”波多利亚克说。“该战略在保卫基辅过程中奏效,在反攻方面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发挥作用。” + +波多利亚克说,乌克兰需要更多能突破俄罗斯电子战防御系统的海马斯和攻击型无人机。 + +美国国防官员认为,虽然在现阶段战斗中,俄乌都没有在对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乌克兰对深入俄罗斯前线后方的基础设施的攻击表明,主动权已经发生转变。 + +五角大楼一名高级官员上周五表示,与两个月前相比,这场战争正进入一个不同阶段,两个月前俄军在顿巴斯的战斗中势头更猛。“我想说的是,俄罗斯在这个战场上完全没有进展,”这名官员说。 + +与此同时,欧盟仍然对今年冬天可能出现能源短缺保持高度警惕,尽管有人说,随著各国全力采购非俄罗斯天然气,加上欧盟为节约能源和共享供应采取的措施付诸实施,欧洲出现全面天然气短缺的风险正在下降。 + +能源行业分析师称,欧洲能源前景不像今年夏天早些时候看起来那样严峻。俄罗斯大幅削减了通过北溪(Nord Stream)管道向德国输送的天然气,目前该管道输送量只有设计容量的20%,为此欧盟不得不采取行动,购买足够的液化天然气(LNG),并确保供应能够覆盖欧盟所有地方。虽然目前天然气库存得到补充,但欧盟正在与时间赛跑,以赶在明年春天库存再次耗尽之前加紧建设LNG接收站。 + +标普全球大宗商品(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欧洲天然气行业分析师James Huckstepp说:“我们预计不会出现天然气短缺或是停电。”但他说,风险仍然存在,包括新的基础设施未能按时完工,以及天气问题。 + +Huckstepp说:“正常天气下,即使普京将北溪管道天然气输送量进一步削减至零,我们认为欧洲也能挺过这个冬天。但是,如果俄罗斯完全切断天然气供应,再加上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可能会迫使欧洲对工厂和家庭实施天然气定量配给。” + +经济学家预计,即使不实施能源配给制,能源和食品价格高企、利率上升和全球经济放缓也会导致欧洲大部分地区在今冬至少陷入轻度衰退。若发生更严重的能源危机,则几乎肯定会引发深度衰退。 + +俄罗斯政府已采取措施稳定卢布汇率并恢复石油出口,其经济前景可能没有今年年初预测的那么差,但仍比西方国家要糟糕得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现在预测,俄罗斯今年GDP将收缩6%,未来几年还会进一步萎缩。 +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7月份发表的一份详细研究报告分析了俄罗斯的贸易、工业和财政状况,得出的结论是,与IMF的预测或俄官方数据所显示的情况相比,俄罗斯经济实际受到的影响更为剧烈。这份报告的作者写道,企业撤离和各种制裁措施正给俄罗斯经济造成灾难性损害。 +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日益暗淡的经济前景并没有促使普京结束乌克兰战争。西方官员表示,对俄制裁的目的是要削弱该国工业和军事能力,而不是为了改变普京的想法。 + +但俄罗斯利用经济压力来削弱西方对乌政治支持的策略迄今也没有奏效。 + +普京继续打俄乌战争的决心和俄罗斯涉嫌对乌克兰人广泛施暴的证据,几乎已让欧盟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支持乌克兰、制裁俄罗斯。 + +在欧洲和北美,公众对乌克兰的支持率仍然很高。尽管通胀问题和能源价格高企引发了愤怒,但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欧洲人并没有把问题归咎于对乌克兰的支持。取消对俄制裁的呼声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极左和极右政治人物或有亲俄历史的人士。 + +今年春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领导人呼吁俄乌早日停火,自那以来,西方世界内部的政治分歧已经减少。他们的呼吁曾激怒北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觉得俄罗斯的扩张主义对它们的影响更大:包括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认为,停火如果让俄方占领乌克兰20%领土的局面得以维系,将是对俄罗斯入侵行为的奖赏。 +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因其对普京的怀柔论调而在欧洲受到过极其尖锐的批评,马克龙曾多次表示俄罗斯不应被羞辱。 + +Heisbourg说:“我们在欧洲东半部信誉尽失的速度让马克龙意识到,不可能两边都不得罪。”自从6月高调访问基辅以来,马克龙转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北约支持乌克兰的共同立场。 + +自拜登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约10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预计未来几周还会提供更多支持。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正在减弱。 + +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政治分析人士Larry Sabato说:“大多数美国人都对乌克兰表示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泽连斯基已成为很大一部分人心中的民间英雄。”他说,如果这场战争持续多年,要持续获得大规模援助可能会越来越难。 + +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美国共和党人在11月中期选举后获得参众两院中一方或全部的控制权,那么国会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反对支持乌克兰的声音。 + +不过,一名国会的工作人员认为,共和党人不会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 + +“最终意见会倾向于支持乌克兰,”这位工作人员在一份文本文件中说,“这就像参议院对是否同意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投票一样,争议很大,但理智上诚实的共和党人知晓乌克兰问题的利害关系。” + +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