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人把复杂问题变简单,愚蠢的人把简单问题变复杂。
我们的任务就是无限逼近原材料的成本,因为除了原材料成本之外,其它成本都是人类协作过程之中产生的,就有可能被消除掉,从而逼近原材料成本。
马斯克眼中的第一性原理--回到事物的物理本质
中台这个理念不知道是不是阿里提出,但是阿里炒热的,后来是大家一起炒,互联网公司热衷炒概念,一波接一波。 中台其名就如同新零售,这些名字并不反映技术本质特征,但朗朗上口,易记易传播,不像OO、AOP、MVC、微服务、服务治理...那么拗口虽然更能反映技术的本质。 是个筐,把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漂亮实用框架、快速响应、敏捷创新的理念往这个框里扔就是,:walking:至于名字叫"中台"、"综台",甚至"总部"并无所谓了。 个人理解更多的一组概念,或者一套方法论,具体服务于这套方法论还是看解决的问题块,选择落地的技术框架。 这些理念的提出基于某些现实问题,并结合开源社区的先进思想,及最佳实践,都是不错,对于阿里这样的企业也许有现实作用。
- 前后台深度耦合:shit:臃肿
- 开发效率
- 沟通成本:shit:程序员最懂业务逻辑
- 能力复用、协调、组合 👉 快速创新
- 武器库,开箱即用
- 快速响应
- 快速掉头
- 降低试错成本, 鼓励试错
- 提出所谓中台主要基于两方面:
- 治理的需要,企业大必定顽疾多,搭建之初,更多考虑如何响应前台需求, 没有良好重构的业务或功能也必定存在,积重难返,必须加速治理
- 新动能需要,阿里的开源生态是不错
(题外:别看华为近期搞得热闹,个人觉得开源生态还是阿里高出太多,可以参考国内外统计 ref1 ref2,这个确实很能说明企业文化,阿里的领导这方面相当有水平和前瞻性,HW如果在开源上的用劲都能像余大嘴的牛皮般,相信赶上也只是时间问题:laughing:)
阿里自己用了很多业界开源成果,自己也造了许多轮子,这就有个复用、组合、协调以适应快速创新和高效运维的要求了。
中台概念之于这样的企业,在于止血化瘀,活化组织。所以大企业中台就不光是技术架构问题,还有业务中台,组织中台。
而对于小企业是如何选择一个好的框架的问题,就三板斧,那就是一下货三下的问题,不存在太多选择,用业界成熟最佳实践就是了
数据中台是聚合和治理跨域数据,将数据抽象封装成服务,提供给前台以业务价值的逻辑概念。
- 大中台
- 乒器谱有的随你挑,核心要义是能力沉淀,包打天下,与前端彻底解耦,开放很重要,做好权限控制后,我其实并不关心谁来怎么用
- 小前台
- 依托大中台能力,只需做少量前端特色服务定制
- 前台可以碎片化,不同业务场景都可以有前台,前台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进入,也可以快速退出,可以原型、可以试错
- 核心要义是灵活、快速
- 业务中台采用领域驱动设计(DDD),在其上构建业务能力SAAS,持续不断进行迭代演进。
- 平台化定位,进行了业务隔离设计,方便一套系统支撑不同玩法的业务类型和便于定制化扩展。
- 前后端分离,通过服务接入层进行路由适配转发。
- 天然的分库分表,消息解耦和分布式缓存设计,支持弹性扩容,以支持大数据高并发场景。
- 减少沟通成本,提升协作效率,制定标准和规范,集中管控,分布式执行。
中国电信7000个APP可以说都是烟囱式,每一根烟囱都是孤立的垂直技术堆栈,为了响应一个新的需要要么是在加高某根烟囱,要么是再造一根。
产品开发之初,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产品,在前端看来可能是成功的,前端的越成功越意味着业务驱动平台,早期没有太优的架构下,为了快速响应往往是前后台交织,运维来保证robust,而不是架构本身。这样带来至少三个弊端,一是小烟囱太多,复用困难的,且不便于治理,二是无法形成新的组合应对快速创新,三是不便运维,程序员更迭可能意味着代码死亡。
谈中台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进展和业务不断创新,以大量的基础沉淀为前提的 凭空搞个大中台,显然是理想状态,空谈
微服务作为中台的一个技术手段
高内聚、低耦合、职责、边界清晰
基础能力聚合,要求高,
中台最终是开放给别人用的,别人用的好了,就成功了,这里最多备用的就是前台,中台为前台快速提供能力,前台想不想用,爱不爱用,好不好用,帮了前台多大的忙,从中台获得了多大的好处,愿意掏出多少利润来帮助建设中台,这才是甄别中台建设对错好坏的唯一标准。 对于中台来讲,前台就是用户,以用户为中心,在中台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