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4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4 changed files
with
330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29 changes: 29 additions & 0 deletions
29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7-04-background-of-the-hong-kong-culture.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29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香港文化的底色" | ||
author: "Celvin" | ||
date : 2023-07-04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LsvFcaO.pn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2023年, 香港主權移交後26週年,也是香港國安法生效後的第三年. 雖然疫情早已經過去, 遊客也慢慢回流這座城市, 但很多人對香港的評價不約而同都是香港變了, 變化不僅體現在香港已不如往昔那般有滿街的霓虹燈懸掛街頭, 抑或香港電影已經很難再拿出讓大家眼前一亮的心意, 香港其實在各種意義上都變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描述這種變化,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 香港的變化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底色的改變, 或者對於文化底色的敘事在改變. | ||
|
||
<!--more--> | ||
|
||
最近幾年每逢各種政治性質的節日香港政府和社會媒體多數會如何引導市民如何思考? 在香港生活的人應該都不會陌生, 他們會著力強調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連結. 礙於一國兩制框架的限制, 其實香港政府不會很集中的讚揚中國的政治體制, 也不會隨便評論體制差異, 因此在構建“香港式愛國主義”時, 香港政府的重點是在文化上的, 也就是強調香港文化和中國文化同源同根. 比如在今年的香港主權移交日, 從新聞上可以看到不少人穿著所謂的中國式傳統服裝去慶祝這個節日, 同時各地也在展出帶有濃厚中國風格的物件, 政府嘗試通過這個節日去推動大家對於中國文化的自我認同, 令大家覺得自己參與其中, 是中國文化的其中一員, 從而達到宣傳愛國主義的效果. | ||
|
||
我先不評價在香港的政治節日宣傳中國文化的行徑, 而是藉這件事來提出問題: 其實香港的文化底色是什麼? 以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紀念日, 我們應該去宣揚什麼? | ||
|
||
講到香港的文化, 其實700萬人會有700萬種見解, 這都是正常的. 有人覺得香港文化就是獅子山精神那種搏盡無悔的精神, 有人覺得香港文化是香港電影, 是香港武打片, 是廣東話歌, 是mirror, 是張敬軒, 是香港大學, 是荷李活道, 是赤柱......其實這些都是, 都屬於香港文化的一個標籤, 是“香港的所在”. 不過, 文化底色應該是更深入,更加基礎的概念, 是“香港何以所在”. 而這一點方為我所言香港文化和中國文化有別. | ||
|
||
香港的文化底色應該由香港歷史開始的那一瞬間開始醞釀. 對於中國文化的開始, 會有神話上的盤古開天闢地, 或者上古傳說堯舜禹, 夏國建立的故事, 這種開始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底色, 成為日後中國文化敘事不可繞過的基礎點, 成為“中國何以所在即中國之所在”. 而香港歷史的開始, 是由英國軍人在今天的水坑口街一帶靠岸升旗英國旗, 並鳴炮宣示佔領而開始的. 這種開端注定了香港不會是一個單一敘事結構或者民族敘事結構可以囊括的地方. 香港的文化必定包含原住民的文化, 比如圍頭人和水上人的故事, 會有廣州遠渡而來的商人敘事, 會有勞工敘事, 這一部分構成我們所說的香港文化中“中國式”的部分, 同時香港文化也會有英國商人, 政治家, 英國人帶過來的印度人, 其他歐洲人, 甚至是從澳門過來的葡國人和土生葡人, 與他們的相關的敘事.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香港“西洋式”的一面. 恰恰因為香港的文化起源如此, 所以香港的文化底色從一開始就是華洋混合(不用融合是因為本身依然有隔閡)的底色, 真正純粹的在港中國文化其實在英國劃定四環九約的時代就已然慢慢消亡了. 對香港歷史的研究和社會論述時很少會考慮英國佔領香港之前的因素, 也很少人會想令香港的“去殖民化”去到香港成為英屬香港之前的樣貌. 說香港文化是中國文化實際上是忽視了“西洋化”這部分香港文化中的存在, 而否定香港文化中的“中國式”也是對香港本土文化的不尊重. | ||
|
||
解釋完我對文化底色的理解, 回到是時話題, 就是強調和放大香港文化中的中國文化是否合適? 我們都知道這種強調的目的是為了加深香港人對中國的歸屬感, 先不講結果, 在手段上一些人在文化宣傳的選擇上甚至選用香港本身並不存在的文化因素, 比如唐朝式的古代服裝, 用一種香港文化中本不存在的象徵不僅不會加深歸屬感, 反而只會令大家覺得詭異和陌生, 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 我本身不反對宣揚香港文化中的中國文化的部分, 香港亦有國慶節, 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節日, 而挑在香港特區成立的日子宣言中國文化, 則是會有一種用中國文化來等同香港文化的感覺, 首先方式並不符合香港的文化底色, 變成一種脫離香港文化的離地宣傳, 也就很難得到大部分人的關心了. | ||
|
||
作為香港本身的節日, 我們應該在這天擁有, 宣傳的, 是可以達到政府所說的“講好香港故事”, 也就是香港文化底色的故事, 這些故事包含我上面所講的歷史帶來的華洋交匯, 以及香港本身值得傳承的各種價值, 例如契約精神, 法治精神, 公民精神, 獅子山精神等等的這些多元精神. 這些精神將令到香港在日益緊張的地緣博弈中繼續平衡中國與世界, 在危機中為香港創造機遇, 而不是單單強調其中國文化的部分, 忽視香港文化中的多種元素, 這樣只會令到香港的文化底色更加黯淡, 令到城市靈魂與城市機能喪失. | ||
|
||
年初我進電影院看《燈火闌珊》的時候正好遇到導演謝票, 他說每一個在香港生活的人, 他們的生活體驗書寫下來便是一個個香港故事, 這些故事令到我們的城市文化更加多元, 更加精彩. 我們不必去強調在香港生活的某一個群體, 某一個個體, 我們只需要看到這裡的每一個個體, 每一個團體, 因為他們的存在, 他們的故事正是在豐富香港文化. 我相信生活在這裡, 沒有人希望香港變成一個單一化的地方, 沒有希望香港失去其城市靈魂, 改變其文化底色. 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在每一個和香港有關的節日去慶祝香港文化, 去慶祝所有之香港何以所在. | ||
|
||
<!--END--> |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0a0fa31
There was a problem hiding this comment.
Choose a reason for hiding this comment
The reason will be displayed to describe this comment to others. Learn more.
v31.7 #157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