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4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Merge pull request #87 from agorahub/0x15
Commit ROA 0x15, VOL.21 © MMXXII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23 changed files
with
2,192 additions
and
1 deletion.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72 changes: 72 additions & 0 deletions
72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8-30-is-history-a-little-girl-dressed-up.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72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 ||
author: "维舟" | ||
date : 2022-08-30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2nIRTOn.pn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历史研究总是为当代服务的,历史结论往往是和当代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对过往事件的评价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当下的趋势,这是需要万分注意的。”" | ||
--- | ||
|
||
8月24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发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一文,一时激起巨大争论。“懂了,看来‘闭关锁国’并不愚昧落后,明清时期早就开始‘内循环’的艰难探索了!” | ||
|
||
<!--more--> | ||
|
||
![image1](https://i.imgur.com/MjC1Tz4.png) | ||
▲ 晚清广州十三行 | ||
|
||
我发现,几乎所有人的看法,都预设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历史和现实仍然是一个连续体。也就是说,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何意义,仍然对当下产生着潜在的微妙影响。 | ||
|
||
正因此,当人们看到“闭关锁国有利论”时,第一反应想到的不是历史事实如何,而是这发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说实话,历史上的闭关锁国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为一个学术议题恐怕没多少人关心,这次之所以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完全是因为它隐含的现实意味。 | ||
|
||
“修明经略”的一篇文章在谈及这次的事件时,其观点就相当有代表性: | ||
|
||
> 历史研究总是为当代服务的,历史结论往往是和当代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对过往事件的评价的变化其实反映了当下的趋势,这是需要万分注意的。 | ||
既然如此,那么讨论历史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现实政治问题。进而言之,一个人的历史观,常常折射出他的现实政治观点;也因此,中国人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往往出于对政治的兴趣。至少在这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仍未过时。 | ||
|
||
人们如此敏感,并非只是捕风捉影。在过往的历史上,对历史的重新挖掘、诠释,曾一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往往合理化了当下的现实,以至于有人感叹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的原意是否如此,也有争论,姑置不论)。 | ||
|
||
1979年,清史权威戴逸就曾写过《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胡文辉说此文“是批评‘闭关锁国’的当代史学先锋,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显然意在为‘改革开放’制造舆论,在性质上是‘影射史学’的延伸”。 | ||
|
||
中国股市1989年成立时,我记得当时报纸上也有考证文章,从马克思的日记里翻出革命导师也曾炒股,证明他至少并不反对股市。不管这样的文章立论如何,但它出现的时间点、具有什么意味,中国人通常只要鼻子闻一下就都懂了。 | ||
|
||
基辛格就曾感叹,虽然新中国誓言要“与封建历史决裂”,但却无人质疑“距今久远的历史先例与中国当前的战略需求是否相干”,似乎都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由一个美国人发出这样的感叹确实也再恰当不过,毕竟这个国家历史太浅短,以至于太多创新根本没有先例可以援引。 | ||
|
||
当文明处仍处于传统和现实的连续体之中时,不论古今中外,都会无师自通地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诠释来开辟新的道路,也就是把“创新”说成是“复古”,以表示当下的做法既不新鲜,也是合理的。《海洋与权力》一书中谈到古希腊人的这种倾向: | ||
|
||
> 虽然雅典有意识地选择成为一个海权,发展一种独特的文化身份,但这一进程是由既存的思想和范例决定的。在希腊世界里,活跃的变化需要用过去的先例来加以确认,而这些先例往往是经过重新想象的,甚至根本就是虚构出来的。 | ||
这种做法,意味着“传统”不仅仍然是相当有活力的,从而能不断自我更新,而且也是为当下行为提供合理性的权威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人的这种自发倾向表明,虽然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就宣告与传统决裂,但实际上社会心态仍未摆脱这种传统与现实的连续体。 | ||
|
||
![image2](https://i.imgur.com/J8qQI8X.jpg) | ||
▲ 英国工业革命 | ||
|
||
然而,基辛格的反应也表明,虽然中国人对此习以为常,但其实并不必然如此。很多现代制度创新是与传统断裂的结果,当然也无须借传统来为自己正名——对一个朝向未来的社会来说,“过去”也不再是权威的来源了,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就算过去的人是如此行事,那又怎样?这就表明我也得如此行事吗? | ||
|
||
更重要的是,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洞察到的,新的话语其实在不断地“循环穿梭”于自己的干预对象之中,不断重新构建着那个客体,并使得对方也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 | ||
|
||
如果说这听起来很抽象,那这么说吧:如果人人都意识到,对过去的重新诠释其实不过是在为当下现实服务,那么这种重新诠释就难以成功。 | ||
|
||
试想一下,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先撰写了《孔子改制考》,试图证明孔子其实就曾变革制度,以此表明自己的做法正是尊奉先圣所为。然而,不管他本人是否相信,大多数人却都相信他根本只是“古为今用”而已,只不过赞许者推崇他变法的勇气,而反对者觉得他曲解经文,简直一派胡言,好像没有哪个经学大师认真看待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价值。 | ||
|
||
或许可以说,在经学衰落之后,史学部分起到了原本经学的作用。历史学家朱维铮曾发现,中国学术史的规律之一是“学随术变”,其意无非是说,当政治关切的重心变动时,治学方向也会随之转移,就像当初史学研究的“五朵金花”。然而问题在于,这么做的结果,往往不仅是学术价值可疑,能起到多大作用恐怕也难说——因为人人都知道,根本上的动力不在于此,“对传统的重新诠释”已沦为“缘饰之说”。 | ||
|
||
因此,真正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而是“打扮她干嘛?”奥威尔曾有一句著名的断言:“谁控制过去,谁就能控制将来。”但到了后现代社会,“控制过去”可能也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控制将来”的道路一定要经过“控制过去”吗? | ||
|
||
![image3](https://i.imgur.com/Ve5ufI5.png) | ||
▲ “谁控制过去,谁就能控制将来” | ||
|
||
当一个社会真正实现现代化之后,虽然历史和传统仍是某些意义的来源,但迈向现代的断裂越彻底,人们就越是无须从过往中寻求当下变动的合理性。 | ||
|
||
1889年法国大革命百年之际,围绕着这一历史事件的诸多问题,不同政治派别曾展开长期激烈的论辩,此时历史仍是鲜活的、激发着新思潮;但到了1989年两百周年之际,这个国庆节对法国人来说已经只是一个放气球的欢乐假日了。历史真正成了过往,而“过往如异国”,既陌生又与当下生活并无多少相干。 | ||
|
||
然而正因此,历史也获得了解放,它无须再承受重负,而真正成了可以进行客体化研究的对象——反正无论历史学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对人们来说也不过是知识分子无伤大雅的兴趣罢了,就随他们去吧。 | ||
|
||
多年前我就注意到,年轻一代对于许多历史已经淡忘了,对他们来说那只是模糊的一团,无论是什么形状,对自己的现实生活都没多大影响,甚至无法理解你们为何如此认真看待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一时感叹,这样新的一代人是幸运的,他们无须承受沉重的历史,或许也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转机——结果是你可以想见的,我在此后几年内,都不时被一些人震惊之下嘲讽为“替无脑的小粉红洗地”,并质问我,难道不知道“忘记历史必将重蹈覆辙”吗? | ||
|
||
经历了这些,我也能想见,当“历史-现实连续体”尚未断裂之际,像胡文辉这样的讨论,无论其本意如何,也可能被人看作是在为“闭关锁国有利论”洗地。至于我本人,其实并不关心这个问题本身,因为在我看来,这实在没多大意义——想想看,现在谁还认真看待“资本主义萌芽”这样的问题?不论在当时如何轰动一时,事后来看,其本身在学术上就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 ||
|
||
坦白说,在这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是不值得的,时过境迁之后,我们甚至会惊讶,为什么有那么多聪明的头脑都花费那么多时间为此争论。当然,它毕竟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虽然围绕这个问题本身的论述没多少学术价值,但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激辩,却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人们身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 ||
|
||
<!--END--> |
43 changes: 4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43
_collections/_columns/2022-09-20-we-are-all-on-that-bus.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43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我们都在那辆大巴上" | ||
author: "长平" | ||
date : 2022-09-20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CE7T1Ir.jp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9月18日凌晨两点,贵州山区高速公路发生惨重车祸,一辆大巴侧翻落入道旁深沟,车上47人,27人遇难。这场车祸立即在网络上引发强烈震动,相关部门也赶忙审查删帖。 | ||
|
||
<!--more--> | ||
|
||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车祸。据称,贵州山高路险,所有客运车辆在凌晨2时至5时禁止运行。然而,这辆客车不仅畅通无阻,而且还被怀疑刻意选择隐蔽夜行。不仅如此,从行车安全看,司机的打扮十分诡异,简直视生命为儿戏:他穿着封闭的防护服,戴着两层口罩和护目镜,还有两层手套。此外,行车全程不能开窗也不能开空调。 | ||
|
||
在中国,没有什么法律规定和行业标准可以挡得住政治运动。这辆客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正在执行“清零”政策,将一批贵阳居民强制运转到200公里之外的荔波市集中隔离。这一政策置科学和医学于不顾,凭空想象出一场跟西方进行的制度优势竞赛。 | ||
|
||
#### 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 ||
|
||
美国总统拜登认为,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冲突。西方媒体发表了很多关于民主与专制竞争的讨论。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比赛结果来证明民主优于专制,因为专制从一开始就是违背人权和反人性的制度,没有资格和民主竞争。这就好比一个杀人犯应该被绳之以法,而不是让他上台和遵纪守法的人比赛谁更有效率一样。 | ||
|
||
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宣称“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政府,拒绝批准进口被广泛证明有效性较高的西方mRNA疫苗,甚至对推广有效性较低但仍然有效的国产科兴疫苗也兴趣不大,而对不仅不能有效防疫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的核酸检测和封城及隔离乐此不疲——事实上,在没有科学依据支持的前提下,这并不是什么不一样的防疫政策,而是随意软禁和关押任何民众的政治游戏。 | ||
|
||
根据媒体报道,和各地大多数强制运转和隔离一样,贵州这辆发生翻车惨剧的大巴上的乘客,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甚至没有公开证据显示“密切接触”或者“次密切接触”,仅仅凭当局一声令下,他们就被强行运转,集中关押。这种待遇还比不上刑事犯罪嫌疑人。 | ||
|
||
#### “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 | ||
|
||
27条生命被无辜毁灭,几十个家庭痛不欲生,已经令人感到愤懑。而民众也因此感觉到在“清零“政策下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毫无征兆的被软禁、被拘押、被饥饿、被“大白”殴打、被银行扣留存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在毫无科学根据的“清零”政策下,普通民众面临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跟“文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 ||
|
||
某微博用户的提问让很多人都心有余悸:“你凭什么认为你不会在那辆凌晨的大巴上?”这句话迅速遭到删除,而删除前已经得到数万次转发和数千条评论。 | ||
|
||
这既是一个有关“清零”政策的焦虑,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隐喻。长期以来,人们讽刺习近平开历史的倒车或者加速主义飙车,以至于“老司机”、“开倒车”等常用汉语也时不时成为被审查的敏感词。有网民悲叹道:“我们的命运也会像那辆大巴,驾向坠落的黑夜”,“大家都被一种低压的情绪笼罩着,无法冲出,又无法蜷缩”。 | ||
|
||
#### “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 | ||
|
||
墙内墙外都有网民哀求道:不要再折腾老百姓了。在此之前,就有不少怀疑防疫政策被利益集团绑架的网民表示:我们每天出三块钱,可以不做核酸了吗?还有认为这跟习近平连任有关的网民说:我们都同意你继续当下去,别折腾啦! | ||
|
||
一直以来,不少学者和时事评论人也呕心沥血地向当局建议:少折腾,让老百姓专心挣钱,岁月静好,对当局维持政权也有好处。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不折腾老百姓的专制政权。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专制政权的控制手段之一。 | ||
|
||
某微信用户写道:“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很悲哀,就像原罪一样。我们生下来就在那辆无处可逃的大巴上,往后用尽一生的力气,也只是驶向一片白茫茫的无依之地。” | ||
|
||
<!--END--> |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