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4
Commit
This commit does not belong to any branch on this repository, and may belong to a fork outside of the repository.
-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
Showing
3 changed files
with
149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
There are no files selected for viewing
33 changes: 3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33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11-14-start-with-experience-and-logic.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33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從經驗和邏輯說起" | ||
author: "烏雲蓋雪" | ||
date : 2023-11-14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7a72NeA.pn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屁股決定腦袋說的就是那些囿於經驗的人,大腦的認知範圍以屁股位置為中心形成一個區域,想像和直覺則比這個區域更大一些,而邏輯則可以突破這三者的範圍抵達未曾經驗和想像過的地方。更厲害的是邏輯從已知的事實出發可以發現真理。科學這座大廈就是以邏輯為鋼筋和骨架建立起來的。 | ||
|
||
<!--more--> | ||
|
||
邏輯能發現感官察覺不到的事物的本質。邏輯是顯微鏡,能分析出儀器無法看清的原子內部結構;邏輯是望遠鏡,可以推測遙遠未來將發生的事。邏輯思維能力是造物主賦予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獨有的能力。然而大多數人是活在經驗中的,他們並不喜歡或習慣用邏輯來看事物,甚至有些人當邏輯和經驗相悖的時候,他們選擇相信經驗,但往往會被現實打臉。 | ||
|
||
手機剛開始普及的那年暑假,我跟村裡的叔叔說起我班裡有個同學買了手機,就是個不用接線的電話,叔叔的第一反應是不信,說從沒聽說過不用接線的電話,我跟他說電視也不用接線,照樣能收到來自千里之外的影像和聲音,手機也是同樣的原理。我叔叔就是那種活在經驗裡的人,在我用邏輯給他分析之後他才相信。每個人的經驗各不相同,但邏輯是通行的。如果你用邏輯來分析自己的經驗,會發現很多矛盾和漏洞,因為有些經驗是靠不住的。也許有人說,我分析過了,從沒發現自己的經驗有什麼問題,我只能說分析一天和分析十天,分析一步和分析十步的結果是大不相同的。 | ||
|
||
科學的本質其實就是把經驗邏輯化,或者說是用邏輯這條線把盡可能多的經驗串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有一些經驗是錯誤的。 | ||
|
||
非歐幾何誕生之前的兩千年,人類一直未發現自己關於空間的經驗有什麼問題,直到非歐幾何出現,創立非歐幾何的數學家通過邏輯發現歐氏平行公設無法被證明,以過一點“可以引最少兩條平行線”為新公設,可引出羅氏幾何(雙曲幾何),以“一條平行線也不能引”為新公設,則引出黎曼幾何(橢圓幾何)。因非歐幾何與人類過往的經驗相悖,誕生時遭到冷遇和抵制,但是它符合邏輯。後來非歐幾何中的黎曼幾何被愛因斯坦用作處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工具。這是科學史上經驗與邏輯相悖的一個例子,最後邏輯勝出。經驗是過往歷史的積澱,它帶給人安全感,但也是自我囚禁的牢籠,而邏輯則可以串起過去與現在並通往未來。造物主是按照邏輯來設計這個世界的。用邏輯來篩選經驗,會讓經驗更純粹;用邏輯來擴展經驗,會讓經驗成長更快。 | ||
|
||
不要以為只有科學家才需要邏輯,普通人用不著,別的不談,就下棋來說,不用邏輯或只用邏輯往前看五步的人能下得過看十步的人嗎。 | ||
|
||
但是你不可能每次行動和作決定之前都像科學家那樣調查分析研究,只有重要的行動和決定才有必要那麼做,人們的日常行為和決定很多都是根據直覺做出的,但是直覺有優劣之分,有的人是用經驗來訓練、餵養並驗證自己的直覺,有的人除了用經驗還用邏輯來輔助訓養、驗證自己的直覺,我覺得后一種人的直覺更厲害。 | ||
|
||
有的人敏於直覺,有的人喜歡想像,有的人擅長邏輯,有的人富於創意,但無論哪一種都是以經驗作為訓養飼料的,都是對自己的內心下工夫。揚長避短,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是最快樂的。 | ||
|
||
有想像力不難,有邏輯性也不難,難的是把二者結合起來,想像中嵌著邏輯,邏輯中溢著想像,有這種特性的東西無不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從王小波的文章到當代最偉大的科學理論皆是如此。 | ||
|
||
儘管有邏輯悖論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存在,但它們的影響目前仍未超出學術領域,在現實生活中邏輯仍然有極大的用處。儘管符合邏輯的在現實中未必行得通,但與邏輯相悖的就需要慎重考慮,因為其中包含著覆滅的裂痕和危險。 | ||
|
||
<!--END--> |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45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From Hell" | ||
author: "東加豆" | ||
date : 2023-11-28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ZWb8uVx.pn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1970年代,有一個人叫王民德,他是一個剛修讀醫學的學生,成績一直很好,名列前茅,他一直受到老師的支持和關注。除了貧窮讓他有一點點的自卑感,其它都不缺。家庭和朋友的愛都包圍著他的生活。 | ||
|
||
<!--more--> | ||
|
||
王民德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他的學業越好,成績越高,他身邊有錢人卻越多。他們成立了不同的組織,包括校內學生會、校內醫學學生會、香港醫學學生會。然而,王民德的父母並不鼓勵他加入太多的組織,而且,最好遠離塵埃。 | ||
|
||
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王民德會用各種方法尋找相關知識,他想當一名好醫生,他不想看到有人像他的外公那樣,外公的死間接是因為他的貧窮。王民德不想做一個只會幫助有錢病人的的醫生。 | ||
|
||
一天,他偶然在圖書館裡發現了一盒老舊的膠片,上面標著解剖過程。好奇心驅使下,他決定觀賞這些底片。 | ||
|
||
民德打開了底片機,畫面灰暗但很清晰。他看到了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片段。首先,民德在畫面上看到了不同的的手術工具,排列得很整齊,如手術刀、剪刀、鉗子、鉤子、針線等,以及一些消毒劑和止血劑,如酒精、碘酒、碳酸氫鈉等。十九世紀的手術刀很吸引人。 | ||
|
||
接著,有一雙又長又大戴上了手套的手掌,他落刀很準確,在頸部到腹部切開一個長而深的切口,並撕開胸骨和肋骨,心臟立即暴露了出來。他把心臟拿上手,心臟看起來有些扁平、上方寬、下方尖,它的外形似一個拳頭、大小也像拳頭。 | ||
|
||
整個過程乾淨俐落敏銳。似乎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心臟科醫生。遺憾的是看不到他將器官放回原位,看不到心臟的異常、或縫合的過程。 | ||
|
||
接著,民德看到是喉管的解剖,從頸部的中央,口腔、咽部、氣管。手術刀非常銳利,那雙手非常純熟,他馬上就把喉管從周圍組織中分離出來。民德突然感到有些反胃,儘管黑白色的影片。還有面部、手臂,和女性的生殖器官。 | ||
|
||
這個解剖影像沒有男性,全是女性,解剖大約是1888年8月至11月之間。結尾並沒有一群醫生走出來自我介紹,也沒有任何專訪,民德感到奇怪,好奇心又再驅使他查找原因。後來圖書館館長告訴他,這並非什麼醫生的解剖實驗,而是紀錄了19世紀的一個殺人狂的日記,聽說因為資源問題,影片無法完成。 | ||
|
||
Jack the Ripper連環殺人事件,在19世紀1888年8月7日到11月9日期間,發生在英國倫敦東區白教堂一帶,以非常殘忍的手法連續殺害了五名妓女,一時引起全城轟動,可是在三個月之後卻突然平息事件,對社會造成了這種震盪,三個月卻無聲無息地結束,這才是更讓人可怕,背後一定有更強大的勢力在操控,民德是這樣認為的。雖然那些都是80年前的事,民德偶爾也會和同學們研究這案件。 | ||
|
||
![image1](https://i.imgur.com/zvlsJmU.png) | ||
|
||
#### 電影的簡介: | ||
|
||
“From Hell”是一部根據同名圖像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位警察和一位妓女如何捲入一場涉及開膛手傑克和王室陰謀的謀殺案。 | ||
|
||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1888年的倫敦,當時一位神秘的殺手在白教堂區殘忍地殺害了多名妓女。警官利用一名檢察官(Johnny Deep飾)他的通靈能力和醫學知識,試圖揭露殺手的真實身份和動機,同時檢察官與一名妓女發展了一段感情。他發現殺手是一位受過教育的外科醫生,受命消滅一位王室成員的私生女和她的母親的所有證人。可是他的調查遭到了共濟會的阻撓,他們想要保護王室的名譽。最後... | ||
|
||
豆粒:7.7粒豆(10粒豆為滿分) | ||
|
||
完 | ||
|
||
<!--END--> |
71 changes: 71 additions & 0 deletions
71
...lections/_columns/2023-12-18-trial-for-jimmy-lai-case-of-apple-daily-started.md
This file contains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 Diff line number | Diff line change |
---|---|---|
@@ -0,0 +1,71 @@ | ||
--- | ||
layout: post | ||
title : "黎智英《蘋果日報》案開審" | ||
author: "《獨媒》" | ||
date : 2023-12-18 12:00:00 +0800 | ||
image : https://i.imgur.com/LciFH41.jpg | ||
#image_caption: "" | ||
description: "" | ||
--- | ||
|
||
#### 黎智英案開審 市民捱冷通宵排隊 過百警員法院外佈防 | ||
|
||
<!--more--> | ||
|
||
![image01](https://i.imgur.com/7GS37j8.png) | ||
|
||
【獨媒報導】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3間蘋果公司被控「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及「串謀刊印煽動刊物」等罪,今(18日)於高等法院(移師西九龍法院)開審。案件吸引不少市民旁聽,有排頭位市民於昨晚到場,指「唔想佢(黎智英)還柙3年望向旁聽席係冇人」;亦有市民望能給予黎智英「微小的支持」,認為《蘋果日報》是敢言的象徵,而黎雖還柙3年,但擁抱和接受自己的遭遇,「佢每坐一日,佢係燃燒緊自己,係畀緊力量人」。警方今早嚴陣以待,在西九龍法院附近一帶以過百警力佈防,有反恐特勤隊荷槍戒備,所有進入法庭的車輛均須經過檢查。 | ||
|
||
![image02](https://i.imgur.com/IJmuKZr.jpg) | ||
|
||
![image03](https://i.imgur.com/B0WqH1P.jpg) | ||
|
||
|
||
### 過百警力在場戒備 所有車輛均經檢查 | ||
|
||
黎智英國安案吸引多名海外傳媒採訪,今早7時已有逾30名傳媒到場輪候,亦有逾30名市民排隊。警方加強警力,派出過百警力在西九龍法院外一帶佈防,通州街天橋底泊滿十多架警車,包括裝甲車「劍齒虎」,法院外有反恐特勤隊荷槍戒備。同時任何進入法庭的車輛均須經過警方檢查,包括以爆炸品搜查犬繞車一圈,及把鏡子伸進車底檢查有否危險品。另國安處處長江學禮及國安處總警司李桂華亦到場視察,李於審訊期間坐在律政司團隊後排。 | ||
|
||
![image04](https://i.imgur.com/I4Y6Mgv.jpg) | ||
|
||
「女長毛」雷玉蓮今早約7時到場,形容警方「好大陣仗、好緊張」、「如臨大敵」,以往其他案件如初選案亦未試過這樣,不明白為何這樣緊張。她指自己一到場已有兩名警民關係警員「去邊都跟住我」,問她來做什麼、帶多個麵包的用途,雷指她想將麵包分發予在場排隊的記者,但警員以該處「封咗」為由不讓她步近,其他人卻能自由行過。雷認為黎智英「好慘」,「都冇聽過有人可以還柙三年」。 | ||
|
||
![image05](https://i.imgur.com/PNL0EeM.jpg) | ||
|
||
![image06](https://i.imgur.com/DFoyEW0.jpg) | ||
|
||
「王婆婆」王鳳瑤今早亦持英國旗到場,嘗試揮旗示威,但即被大批警員帶到對面行人路以鐵馬架起示威區。王續高呼「支持黎智英」、「支持蘋果」等口號。另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都有前來旁聽,劉指望能有公平公開的審訊,及告訴國際社會香港仍然是法治社會、司法獨立。 | ||
|
||
![image07](https://i.imgur.com/cJ9rhru.jpg) | ||
|
||
|
||
### 排頭位市民:唔想佢還柙3年望向旁聽席係冇人 | ||
|
||
排第一位的市民JC,昨晚10時已經到達,在法院外通宵排隊,指本案等了3年終於可以開審,認為本案與初選案一樣是較轟動的國安案件,可知道香港政府的界線,望能來「見證」。JC指自己「冇睇開」《蘋果日報》,但在幾年前社運時看得最多,對於《蘋果》結束感到可惜,認為少了媒體「咁夠膽挑戰一啲比較敏感嘅嘢、或者問一啲尖銳嘅問題」。 | ||
|
||
JC又指,這麼早到場是望能進入正庭,「唔想佢(黎智英)還柙3年望向旁聽席係冇人,或者全部係你知根本唔係嚟聽嘅人」。JC認為黎有機會「死之前出唔返嚟」,「就算佢真係有機會出唔返嚟、會喺入面坐到死,我希望佢知道佢係成為咗香港一個好重要嘅歷史人物,同我哋係多謝佢。」 | ||
|
||
![image08](https://i.imgur.com/pwuyiYq.jpg) | ||
|
||
|
||
### 市民:《蘋果》成敢言象徵 黎智英燒燃自己予力量身邊人 | ||
|
||
排第二位的是藝術工作者的宋先生,他今晨4時到達,解釋在網上直播看到JC一人在排隊,驅使他到場,「令大家冇咁孤單」。他形容,黎智英是一名歷史人物,雖面對現時遭遇,但卻擁抱和接受自己的遭遇,望自己能予黎「微小嘅陪伴、微小嘅支持」。對於黎智英還柙3年,他形容黎是「燃燒緊佢自己嘅生命」,雖然某程度是「白坐」,但「另一種層面上佢唔係白坐,佢每坐一日,佢係燃燒緊自己,係畀緊力量人」。 | ||
|
||
宋認為,黎是用自己的身體被囚禁去「make緊一個statement」,「唔係一種聲嘶力竭嘅嘢,佢好似就係用佢自己一個靜靜地、或者有時傳媒拍到佢一啲樣貌,繼續喺佢腦裡面有某種嘅生活、有某種嘅存在喺度,佢好似冇放棄,佢冇認輸。」 | ||
|
||
宋又指自己並非《蘋果日報》忠實讀者,但隨時間過去,「呢份報紙已經成為咗一個載體、一個符號、一個象徵」,代表「敢言」、「企定咁去面對恐懼甚至克服恐懼、面對強權時都依然係好有膽量」,亦與香港人有很多經歷。他想起《蘋果日報》的舊廣告,黎智英頭上放了一個蘋果,滿身中箭,認為黎現時正是實踐當年廣告的畫面,「成為咗個蘋果比啲箭咁樣去射,但都默默咁去承受,唔妥協。」 | ||
|
||
![image09](https://i.imgur.com/WF4NZeN.jpg) | ||
|
||
|
||
### 無國界記者及多國領事到庭旁聽 | ||
|
||
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RSF的代表,亦於今晨5時到達,指黎智英和《蘋果日報》是香港新聞自由的象徵,其組織有密切留意本案情況,望到庭了解。另多國領事,包括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瑞士、加拿大及歐盟領事館等均有派員旁聽。 | ||
|
||
![image10](https://i.imgur.com/XMepvL1.jpg) | ||
|
||
另有中年女士表示自己凌晨4時到達,但被問到來旁聽什麼案件、為何這麼早到達,則一律笑指「冇嘢答到你」。隊伍中亦有十多人打開傘和戴帽遮蓋容貌,坐在椅子或地蓆上背對街道,記者問及何時到達、來旁聽什麼案件,均一律沒有回應。據排頭位的JC所指,他們一群人於約5至6時到達,用「小紅書」和「WeChat」。 | ||
|
||
案件編號:HCCC51/2022 | ||
|
||
<!--END--> |
57514ed
There was a problem hiding this comment.
Choose a reason for hiding this comment
The reason will be displayed to describe this comment to others. Learn more.
v36.4 #205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