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Commit ROA 0x1d, VOL.29 © MMXXIII #143

Merged
merged 16 commits into from
Jun 25, 2023
Merged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Changes from all commits
Commits
File filter

Filter by extension

Filter by extension

Conversations
Failed to load comments.
Loading
Jump to
Jump to file
Failed to load files.
Loading
Diff view
Diff view
106 changes: 106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4-25-the-collapse-of-chimerica.md

Large diffs are not rendered by default.

123 changes: 12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4-27-kurdish-women-and-feminism.md

Large diffs are not rendered by default.

50 changes: 50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collections/_columns/2023-05-06-a-dream-of-shanghai.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50 @@
---
layout: post
title : "上海的一场梦"
author: "维舟"
date : 2023-05-06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ELK15Yt.jp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五一假期上海外滩人山人海。有人感叹:“看到这样的外滩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那不过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有人不以为然:“噩梦的阴影远没有消失。”他们都认为一年前的上海封城是一个梦,争议只是梦醒了没有。但我的第一反应是:其实当下这转瞬即逝的繁华才是一场梦,而去年那两个月倒是暴露出没有遮掩的现实。

<!--more-->

我也不是不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重要是当下的每一天。carpe diem(活在当下)这一道德律令,有时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抗争,但此刻随时能和“及时享乐”混同,因为人们掩埋了过去,也没有未来,而所谓“最好的现在”,又意味着“熟悉的那个过去回来了”。

这种“过日子”的实用主义态度,难免遭到更具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嘲讽和痛恨,但公平地说,即便是这样的历史观也不是“政治正确”的,因为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基本判断:那个“梦”是正常生活的一次异常和中断,是自己不愿再回首的伤痛往事,然而根据官方叙事,有的只是团结和胜利。

“过去”并没有真正过去,它只是被压抑进了潜意识,就像每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都带着看不见的伤痕。我因此不止一次想起库切在《铜器时代》中所说的:

> 让我告诉你,当我在南非这块土地上走过时,我的感觉仿佛是走在黑色的面孔上。他们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魂灵还没有离体,他们沉沉地躺在那里,等待我的脚踩过他们,等待我离开,等待复活的机会。
城市就像人,它也有诞生、衰老和死亡,而这座城市就曾经猝死了一次。无法忘记,曾经灯火通明、充满活力气息的地方,突然间充满了大型的末日废弃感。时至今日,它也没有完全复活,就在人山人海的外滩不远处,曾经人来人往的文化街福州路一片萧条。并不是所有机体组织都能再生。

空间就是记忆。在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荒原、河流、草木,对土著来说则承载着他们世代以来的记忆,看到祖先走过的道路、童年时玩耍的地方荒芜,他们潸然落泪。城里人也没什么不同,只不过特定空间可能堆叠、沉淀着许多记忆,就像考古的底层,但又随着城市空间的改造不断地摧毁、重组、更新。

一想到自己作为一个有尊严、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沦入野蛮的境地,我一些朋友在深感羞耻之余,甚至一度陷入抑郁。“为什么这样?”人们张开嘴,得不到一个答案,但可以尝尝自己的泪珠。

在困守家里的那两个月里,我身体被禁锢,但头脑却每天都远离此地,承受着密集的信息轰炸。在看了种种议论之后,我当时和朋友群聊时有一个断言:如何评判封城期间的上海,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可靠试金石。这个观点我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怎样看待这段记忆,在当时就已充满争议。网上充斥着对上海“拉胯”表现的讥讽和谩骂,“中国城市的天花板”此时被奚落为“的确是天花板,不过是地下室的天花板”。

有人相信,上海人是在为全中国人受难,一次悲壮的受难,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市民应有的尊严、体面和勇气;但也有人认为,受难就是受难,它毫无意义——这或许不失为一种绝望的清醒,然而正因此,它需要更坚强的神经才能面对虚空所带来的重负,因为人可以承受任何苦难,但不能承受这一苦难是无意义的。

病毒是一张试纸:我们所面对的那个不可见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身政治生活的病理写照,就《癌症传》里所说的,“在癌细胞的分子核心所具有的超活跃性、生存力、好斗性、增殖力以及创造性,都是我们自身的翻版”。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力、恢复力和创造力,并不是伟大医生所赋予的品质,而是患者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自身品质。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它不是别的,正是像你我这样一个个的细胞所组成的。城市就是人。如果不是因为当时被封号,我原本想写一篇《上海不相信眼泪》,正是上海人在这一时刻激发出来的市民精神,让我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之后,第一次真正把自己看作是上海人了。

那时一度似有某种不稳定的共识:拒绝宏大的感动,要有人性互助的感动。确实,普通人可能是依靠着彼此才活了下来,但那种紧急状态一旦结束,曾有的联结也就再度分崩离析。“市民精神”或许也像一个城市的潜意识,所谓“时穷节乃见”,在特定时刻才被完全激发出来。

当然,我也知道,对很多人来说,那些都好像从没发生过。有人和我说,他现在都不问了,因为之前问起各地亲友封控期间怎么样,得到的回答都很一致:“没什么影响,玩玩手机看看书,本来也不出门。”——这就像是一个自动运作的系统,哪怕是如此明显的刺激,也未能进入意识层面。

如今,那段往事回想起来,已经被看作是一场梦,但什么是“梦”?梦就是集体无意识,“现实”本应是我们的显意识,然而在我们这里,真实由于太难以面对而被压抑进潜意识,被视为一场噩梦,无意识反倒引导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这不是从梦中醒来,而是回避现实,进入梦中。这样一个人,无法醒来,因为他理解的“醒来”,恰恰是在“睡去”,而他所理解的那个梦将一直困扰着他。正如Michel de Certeau曾说的,被压抑的过去终将会作祟于现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勇气,因为面对过去,才有真实的现在,才有未来。

![image1](https://i.imgur.com/ikxOxbK.png)
▲ 2022年春,暴雨前的上海

<!--END-->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