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Commit ROA 0x30, VOL.48 © MMXXV #343

Draft
wants to merge 18 commits into
base: master
Choose a base branch
from
Draft
Show file tree
Hide file tree
Changes from 9 commits
Commits
File filter

Filter by extension

Filter by extension

Conversations
Failed to load comments.
Loading
Jump to
Jump to file
Failed to load files.
Loading
Diff view
Diff view
23 changes: 2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collections/_columns/2024-09-30-the-end-of-judaism.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23 @@
---
layout: post
title : "犹太教的末日"
author: "阿甘本"
date : 2024-09-30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i7pUOex.jpe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不理解这点,就没法理解今天以色列正发生的事情的意义:犹太复国主义(Sionismo,Zionism)是对历史上真实的犹太教的双重否定。

<!--more-->

事实上,犹太复国主义——就它把基督教的民族-国家转移给犹太人而言——不只代表了从18世纪末开始的那个逐渐抹除犹太认同(l’identità ebraica)的同化进程的顶点。而且,最重要的是,正如阿姆农·拉兹-克拉科茨金(Amnon Raz-Krakotzkin)在一项堪称范例的研究中展示的那样,犹太复国主义意识的根基,是又一重否定,是对Galut也即对“流亡”这个我们所知的,犹太教所有历史形式的共同原则的否定。早在第二圣殿被毁之前,在圣经文献中就已经有对流亡概念的铺垫了。流亡是犹太人在大地上的存在形式本身,而从密释纳到塔木德、从会堂建筑到对圣经事件的回忆,整个犹太传统都是从流亡的视角来构想、体会的。对一名正统犹太人来说,甚至在以色列国生活的犹太人,也处在流亡之中。根据托拉,犹太人等待的那个与弥赛亚一同到来的“国”,和现代民族国家毫无关系——这个“国”的核心,恰恰是重建圣殿和恢复献祭,而这些东西,是以色列国听都不想听的。别忘了,在犹太教看来,流亡不但是犹太人的状况,也和整个世界有缺陷的状况有关。根据包括路力亚(Isaac Luria)在内的一些卡巴拉学者的看法,流亡定义了神的处境本身——神正是通过出离自身的流亡创造世界的,并且这个流亡将持续至Tiqqun即初始秩序的恢复。

正是这种对流亡的毫无保留的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当前一切形式的国家的拒绝,才使得犹太人要比那些向国家妥协的宗教和民族优越。犹太人和吉普赛人是唯一(两个)拒绝国家形式、没有发动过战争、没有沾染他人之血的人群。

因此,通过以民族国家的名义否定根源上的流亡和流散,犹太复国主义背叛了犹太教的本质。那么,这个背弃造成另一场流亡——巴勒斯坦人的流亡——并使以色列国认同于现代民族国家最极端、最残酷的形式,也就不奇怪了。对历史——在犹太复国主义看来,流散本来是会把犹太人排除到历史之外的——的顽固要求也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但这可能意味着,也许,在奥斯维辛没有死去的犹太教,在今天认出了自己的末日。

Giorgio Agamben, [“La fine del Giudaismo”](https://www.quodlibet.it/giorgio-agamben-la-fine-del-giudaismo), Una Voce, Quodlibet, Sep 30, 2024. 翻译:王立秋。

<!--EN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57 @@
---
layout: post
title : "中獎前的七天"
author: "東加豆"
date : 2024-10-02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oeiCrRS.pn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香港,筲箕灣,有位年華已逝、芳名依舊的(芳姐),她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一家光鮮亮麗的模特兒經紀公司,默默無聲卻不可或缺的行政助理角色,時間悄然滑過,她的位置漸漸變得無足輕重。

<!--more-->

某日,一個悶熱的下午,一封厚厚的大信封遞給她,拆開後,是公司的解僱信。那一刻,她的心靈猶如冬夜寒風,冷得徹骨。但臉上的表情依然堅韌,彷彿在告訴大家:“電影《甜蜜蜜》中,張曼玉的李翘,她那種灑脫和堅定,大不了她去當個司機!”芳姐腦海充滿了張曼玉駕駛著計程車的背景。

五點整的心理鐘聲宣告工作結束,芳姐提上背包踏出辦公室,加班再多一分一秒就是對不起自己。她心情沉重地走在街頭,偶爾抬頭望望夜空,天空裡有很多星星,但此刻她看不見美麗,只覺得,為什麼天空如此多垃圾?而且垃圾都在嘲笑她!

走進彩票站,她鬼使神差地買了一張彩票,六個幸運的數字:2、4、6、30、47、49。這是她的生日日期、她丈夫的生日日期、身份證日期混搭的組合。然而,她並沒有期待奇跡會降臨,只是想找些許安慰,讓自己相信命運一絲的轉機。

電視屏幕上,彩票節目正熱烈上演,就像一項盛事,主題曲響起,熟悉的次序,數字一個個地從管子滾出來屏幕。六個幸運數字分別是:2、4、6、30、47、49。

芳姐知道這是彩票時間,不然,她不會打開電視機,她也聽到彩票的主題曲,但她卻沉浸在未來的憂慮之中,忽略了這場可能改變命運的直播。她相信橫財,卻不相信橫財會降臨自己身上。她鄙視一切不勞而獲的事,卻挖出金錢來買彩票。買了她認為:六個幸運的數字:2、4、6、30、47、49。芳姐覺得自己很不爭氣,彩票都離不開前夫的生日日期。

“死佬!”她自言自語。

芳姐在家裡泡著廉價泡麵,眼淚和麵湯混在一起,鹹鹹的,辣辣的,人生的滋味,就是這樣。電視正重複地顯示那六個幸運抽出的數字:2、4、6、30、47、49,接著播出尾曲。芳姐沒看,她只看著泡麵裡的濃湯,漆黑一片。

芳姐被迫放大假,因為大假不能兌現金。

放假的第一天,失業的心情壓得她喘不過氣。在便利店門外,她心生邪念,打算順手牽羊,偷一個吞拿魚麵包,但是,手伸到一半,又縮回來。這個年紀,還偷東西?如果被人發現,有人報警,有記者來,如果上了頭條新聞,那....丟人現眼!

第二天,她試圖找工作,但每當要填上年齡數字,芳姐幾乎手心出汗!她參加了一次面試,本以為有望成功,私人助理她最擅長,然而,卻被對方問上一句:“妳見‘茶水’還是‘清潔’?”芳姐被拒的現實,她又覺得被掃了一巴掌,很響很亮。

第三天,芳姐有方法,賣血可賺錢,結果,護士說她血壓太高,不合格。“連血都賣不了,真是廢物一個!”芳姐自思自想。

第四、五天,芳姐索性找老朋友聊聊,她快要抑鬱了!她想起(阿清)和(阿晶)。可是,(阿清)說:“忽然來的朋友,不是要錢就是很窮,或者快要死的。出來見面,妳請客還是我請客!?”

(阿晶)答應芳姐的約會,她興奮不已。然而,餐桌上,(阿晶)只想推銷她的產品,芳姐沒有幫襯她,最後,阿晶說有急事,匆匆離去,留下芳姐一人,她尷尬又無奈地付飯錢。芳姐擔心銀行裡的數字,那些零逐漸退減。

第六天,芳姐走去老人圍著的地方,比如公園、茶樓或街市,聽說老人都懵懂,不是忘記這就是忘記那,不是丟失這就是丟失那。果然,芳姐在廁所發現一個阿婆,她丟了假牙和一張五百元紙鈔,正當芳姐想拾起來,心裏忽然有一把聲音說:“竟然衰到這種地步,偷阿婆錢!”......芳姐,她放棄,慚愧地掉頭走了。

走到街上,她又自言自語:“妳到底有膽色不有膽色?有大志還是沒有大志?連阿婆的錢都不敢偷!?”

第七天,芳姐終於發呆了,她只想在家清潔,除了清潔,她什麼也不想做,她覺得她的人生太糟了,環境太污了,要大洗特洗,把所有衣衫鞋襪都要洗,把衫袋褲袋的廁紙、碎銀、垃圾通通翻出來。

終於,她發現了那張彩票,記起了那張彩票,她停下來手中的所有工作,還是,去查一下彩票結果。

上周,金多寶,六個幸運抽出的數字:2、4、6、30、47、49。

頭獎:一票中,彩金八千八百萬港元。

那一刻,她呆眼了。


<!--END-->
73 changes: 73 additions & 0 deletions _collections/_columns/2024-10-03-we-who-eat-wonton-noodles.md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
@@ -0,0 +1,73 @@
---
layout: post
title : "吃雲吞麵的我們"
author: "東加豆"
date : 2024-10-03 12:00:00 +0800
image : https://i.imgur.com/ZZPQDFg.png
#image_caption: ""
description: ""
---

秋風起,涼風輕吹,片片落葉,旋轉在醫院窗台。病房裡,四十名(鼻咽癌患者),生命時鐘進入倒計時,剩九個月。全部都是九個月,這個樓層的病友,無一不是同樣的診斷、同樣的預期,彷彿時間在某時刻的凝結。

<!--more-->

“不是每一個鼻咽癌患者都只剩下九個月命的,有的比較命長,命長的在下層樓。”曾經當教師的(李冰)向記者說。

“妳有沒有覺得很難過,或者感覺被出賣?”記者問。

“沒有,當醫生告訴我,妳現在想吃什麼都可以,只要妳吞嚥得下。想做什麼都可以,只要妳有氣力。他這麼一說,我就知道無法繼續治療了,任何的執念都放下。”(李冰)答。

淡入...

這一天,一家名為“生命之樹”的機構來到病房,他們要拍攝一部紀錄片,主題是“吃雲吞麵的我們”。一開始,病人們都感到疑惑和抗拒。碩仔,一位性格耿直的年輕人,率先發問:“拍我們吃麵?有什麼意義?”機構負責人,一位年輕的女子,微笑著解釋:“我們想記錄下你們珍貴的生命時刻,讓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她話語真誠,眼神清澈,打消了大部分人的疑慮。不過,四十幾名病友只有十個人願意參與。其他不想參與的人有不同的理由;有的沒興趣,有的不喜歡吃雲吞麵,有的沒有精神。

其實,用不著太費神,只是坐著吃雲吞麵。然而,更換衣服也費神,盯著燈光、直面陌生人,被人指指點點,這些都耗盡病友的精力。

-

拍攝開始了。鏡頭下,一碗碗熱騰騰的雲吞麵,冒著香氣,卻也映照出他們蒼白的臉龐。(碩仔)吃麵的動作遲緩,卻極其認真,他抬頭問攝影師:“這些麵是機器製造的嗎?”

一名助導搶著說:“現在很多食物也是機器製造吧。”

“為什麼機器造的麵條也有長短?這不是不太公平嗎?”碩仔說。

年輕的(阿美),坐在碩仔旁邊,她眼角滑落了一滴淚,那是對逝去青春的惋惜,雖然不再有恐懼,但對未來卻是留戀。

一張長長的桌子,左右兩邊坐著五個病友,他們吃著雲吞麵,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故事,每根麵條都像是他對生命的期盼,在鏡頭下靜靜地展現。

拍攝持續了一個月。“生命之樹”的團隊細心地記錄下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表情,每一個眼神。他們不僅記錄了吃麵的過程,也記錄了病人們的生活點滴,他們的談笑和沉默。有時候,他們很有氣力,為了幾隻雲吞的做工而爭吵。

“鮮蝦還是死蝦?千萬別給死蝦我們吃,我們已經就快死!”李冰說。

對於蝦肉和豬肉的比例他們都很在乎,雲吞皮的韌性也有要求,薄而有韌性,總之,是否正宗,一口咬下去,馬上就會露出洋相,雲吞是、麵條是、湯底也是!

“當然要在乎,剩下來的九個月,不吃好東西吃什麼?!”

不過,今天病友會在乎雲吞麵的質量,明天,雲吞皮裂了、爛了,他們照樣吞下去,沒有抱怨,不多說話。

一天,病友們都想打扮一下,製作員就讓他們打扮一下,家人為他們帶來衣服。這一天,比任何一天都要長,十個病友頓時變成模特兒,病房變成攝影棚,很有格調。光鮮亮麗的服飾,中、日、韓、歐美的特色,穿其衣觀其人,脫下病服的他們,都叫人感嘆,想著未發病之前。

-

這些照片和視頻最終被製成了一部黑白紀錄片,病人身後那片被煙霧籠罩的天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紀錄片完成公開播放後,迅速在網絡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然而,隨之而來的,糖衣背後卻是有一場風暴。

“生命之樹”機構的真面目被撕開,其背後原來是大型食品集團“味和源”,製作團隊拍攝此紀錄片的目的並不單純,他們想要通過分享病人的辛酸經歷,博取人性同情和關注。然而,“生命之樹”的前線人員說根本不知道“味和源”的存在,醫療機構更懵然不知整場騙局。

媒體的報導如潮水般湧來,人們紛紛指責“味和源”的卑鄙行為。

...淡出

李冰、阿美、碩仔手中握著“生命之樹”送的照相簿。

李冰說:“善和惡從來就難以分辨,如果說‘味和源’是奸狡,至少他們為我們拍照,看看這些黑白灰的配搭,沒想到我可以這麼美,日落前,有幸看到最美的自己!。”

碩仔看著黑白紀錄片中自己吃麵的畫面,他說道:“對,這是我一生中最帥的影片。”阿美點點頭,眼中閃爍著光:“是啊,從沒想過,吃麵也能這麼美!”

他們快到人性的盡頭,看淡世俗的紛爭。對他們來說,這部紀錄片是他們生命旅程中,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一段黑白灰卻異常美麗的回憶。在鏡頭前,坦然地接受了生命的終點,還有意料之外的“演出”。他們在沒有導演之下,用自己的方式演釋了這生命的一頁。


<!--END-->
Loading